中南大学社会调查与民意研究中心成渝调研:为长沙市社会治理“十五五”规划蓄能,为理论研究添实料
发布时间:2025-08-02 作者:林琳 来源: 浏览次数:
7月29日至8月1日,中南大学社会调查与民意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董海军教授与团队成员林琳,随长沙市社会治理“十五五”规划编制专班赴重庆、成都开展社会治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两地社区、政务服务中心等基层治理前沿阵地,为长沙市社会治理“十五五”规划的科学编制明晰了实践思路,更为社会治理领域的理论研究积淀了丰富的实证素材,实现了实践考察与理论探索的双向赋能。
成都市天府新区麓山社区:科技赋能与“三圈融合”的治理样本
麓山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共享平台,以“四位一体”议事机制凝聚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推动“高效能治理圈、高品质生活圈、高质量产业圈”三圈融合,实现治理、民生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成都市天府新区城南坡社区:以“议事”与“服务”激活基层活力
成都市天府新区城南坡社区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样板,其创新关键在于以细节凝聚人心。通过 “爱邻议事” 机制与 “老兵盖碗茶” 阵地,用居民熟悉的方式搭建议事平台;实施 “三聚三强七兵行动”,以网格为服务单元聚合资源、力量与服务,强化引领力、执行力和凝聚力;打造 “战旗红” 志愿服务品牌,让退役军人成为治理重要力量,形成 “一三五多” 联动模式,为志愿服务常态化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成都市武侯区三河社区水岸花园小区:信托制物业破解治理困局
成都市武侯区三河社区水岸花园小区引入“信托制物业”后,从“矛盾突出”转为“和谐有序”,物业费收缴率达98%,核心在于“公开透明、开放参与、信义为本”的治理理念。社区打造“四问亭”和“四方议事会”,推动居民、党支部、楼栋长、物业公司常态化沟通,形成“需求共提、问题共解、成果共享”的治理闭环。这一模式为“小区自治”提供新视角:物业与居民从“对立”转为“信托”,以制度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活基层自治内生动力,破解“物业治理难”共性问题。
重庆市江北区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资源整合的“枢纽型治理”
重庆市江北区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以“枢纽型治理”整合资源,覆盖超万名新就业者。该中心联合12个部门、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建,社会投入占比43%,通过“阵地换服务”引入专业机构运营,形成“运营收益反哺服务”的良性循环,构建起“党委统领、政企协同、社会参与”的共治生态,打破政府单一供给模式,打造出纵贯区-街道-社区、横联多方力量的服务网络,成为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的资源整合型治理范例。
重庆市江北区莺花巷・合作村:街区更新中的“文化传承与活力再生”
重庆市江北区五里店街道的莺花巷・合作村,原为上世纪50年代军工家属区,借“三治两升一导入”实现“蝶变升级”。项目保留历史建筑原貌,引入多家餐饮文创等品牌,打造“都市文化休闲综合体”,既传承军工记忆,又满足现代需求。项目引导原住居民与新居民共参街区更新,通过“社创中心”组织活动,让“老居民”与“新商户”建立情感联结,达成“文化认同”与“经济收益”双赢。这种“在地社区营造”思路,为“城市更新与社区融合”提供启示:城市更新不应“推倒重来”,而要“保留记忆、引入活力、居民参与”,让街区兼具人文温度与发展活力。
重庆市江北区石马河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高效协同的“智慧化治理”
重庆市石马河街道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整合综治、城管等阵地,以“一纵两横三闭环” 机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中心受理6万余件事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分别达100%、94.81%,核心是“资源整合+智能赋能”。中心试点“民呼我为”应用,借AI分析办理诉求,探索“消防车通道监管”等智能场景,提升治理精度效率;联动两江新区核采“人户分离”信息,提供上门服务,尽显“治理下沉”温度。
此次重庆、成都调研之行,两地的社会治理实践虽各有特色,但背后蕴含着相通的逻辑:以党建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这些经验为长沙市社会治理“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了丰富参考,也为全国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社会治理的本质,是让居民成为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